一、发生趋势
据我站田间调查,结合小麦长势、气象因素综合分析,预计我县小麦赤霉病中等偏重发生(4级),感病期在4月上中旬。
二、主要依据
1、菌源情况:赤霉病菌源(子囊壳)主要藏匿于春季稻桩基部,县植保站3月23-24日在半壁山、荆头山、陶港碧山等地稻桩调查,赤霉病稻桩带菌率为3.8-9.5%,平均5.4%。
2、气象因素:根据省气象台预报,3-4月全省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0.5-1.5℃,鄂东南降水比常年偏少1-2成,比较有利于赤霉病流行危害。
3、苗情长势:近期我县小麦处于孕穗期,生育期比去年偏迟4-5天,小麦播种密度大,适宜于病害发生。
4、品种抗性:我县主要小麦品种有:扬麦33、光明麦1415等,对赤霉病抗性有限。根据我县气候特点,迟熟小麦比早熟小麦易发病。
三、防治技术
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小麦扬花期阴雨天越多发生越重,各地要大力推广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开展统防统治,把赤霉病危害损失控制到最低。
1、防治时间:小麦扬花初期“见花打药”,间隔7天再喷1次药,抢晴施药。
2、农业措施:清理“三沟”(厢沟、围沟、中沟),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渍害,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防治药剂:可选用30%丙硫菌唑50毫升/亩、15%井冈•戊唑醇悬浮剂80克/亩、20%氟唑菌酰羟胺50毫升/亩、75%肟菌·戊唑醇20克/亩等药剂,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或者采用植保无人机喷雾,每亩用水3公斤。
注意:由于去冬今春长时间干旱,有利于小麦蚜虫发生,虫量较高,3月20-21日调查,百株虫量52-89头,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加入噻虫嗪、或吡蚜酮等杀虫剂,一同防治蚜虫。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