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区农业服务中心,有关单位:
目前,各地农户陆续反映水稻叶片发红、早衰枯死,稻穗不能正常成熟,倒伏现象比较严重,稻曲病发生较重等现象,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出现灾后灾现象。县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专家小组赶赴半壁山、富池、浮屠、荆头山等地实地调查,开展技术指导。经查,无论是一季晚稻、再生稻、虾田稻,还是7月份水灾后赶种的早稻“翻秋”田,甚至在6月下旬播种的中稻品种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影响。7月25日后播种的2100多亩“早翻秋”影响严重。
据县气象局实际记载数据,9月以来,我县受冷空气和持续降水影响,先后出现了重度的“寒露风”灾害性天气,尤其是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在22℃以下、对水稻造成恶劣气候影响的时段反复出现。9月9日到10月7日,降雨日数达24天,9月17日至9月27日连续11天平均气温在22℃以下,最低温度跌到16.8℃(9月24日)。同时,叠加罕见的间断冷雨浸泡,更加恶化了处在生殖生长(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抽穗扬花期、灌浆乳熟期、成熟期等)这个时段的水稻生态环境。为了做好灾后补救工作,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就当前水稻“寒露风”气象灾害补救应对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尊重科学,正确认识气象灾害
今年“寒露风”灾害性天气来得早、持续时间长、危害程度重,并伴有冷雨,形成复合灾害。同时,今年迟抽穗的水稻从苗期开始就经历了从6月“涝梅”到7月“凉夏”的不良环境,水稻前期营养生长不足,抗灾能力不强,对有效积温的页献有限甚至有害,致使水稻生育进程受抑制,对低温反应敏感的孕穗、抽穗期推迟,正好遭遇“寒露风”低温冷害,引发多种减产降质效应。
由于连绵低温阴雨的影响,一是造成了处于抽穗期的水稻开花、授粉、受精结实不良、甚至出现包茎现象;二是无法正常晒田打药,加重了水稻灌浆成熟期的倒伏、穗萌和病害蔓延:三是日均温连续多段3天或以上低于22℃,甚至低温持续11天跌到16.8℃,导致叶片早衰,严重影响稻穗下部谷粒正常灌浆成熟。因此,各镇区农业服务中心要向受灾农户普及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减产原因,正确区分种子质量和灾害天气原因造成的减产损失,同时做好分类技术指导工作。
二、分类处理,及时做好防灾减灾
综合分析受灾形势,应该根据不同田块的水稻所处的生育阶段、受灾类型和受灾程度,分别对待。据气象部门预测,从10月19日起,我县天气转晴,气温逐步回升,但相对往年仍趋于较低的态势。因此,对处于成熟期的稻田,要尽快排水,及时抢在下雨的间隙抓紧时机收割烘干,减轻倒伏和穗萌损失;对于叶片早衰的田块,及时喷施氨基酸营养液和硼肥、磷酸二氢钾、芸苔素、碧护等营养液和激素类药物,可以延长或恢复叶片功能,促进籽粒快速灌浆,增加千粒重;对稻曲病发生严重的田块,要单打单收,以免影响其他无病团块稻谷的品质等级和销售价格。继续加强稻飞虱、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实现“虫口夺粮”。因前茬作物收获较晚的,要组织边收边种,确保下茬作物适期播种。各镇区农技人员要深入生产一线,针对具体灾情,采取确实有效的救灾减灾措施,尽可能地将“寒露风”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积极引导农民科学收贮
秋季多雨、霜期早,要加大秋收工作的宣传指导,开展技术培训,引导农民科学秋收,督促指导农户根据天气动态合理安排秋收进度和科学收割,改变以往要待农作物完全成熟后再统一收割的习惯,做到成熟一片及时抢收一片,确保粮食应收尽收。
四、组织农机开展机械收获作业,加快收贮进度
充分发挥机械化优势,合理组织和调度农机具,做好跨区作业的协调工作,加快秋收进度,做到颗粒归仓;加大秋收安全检查力度,对秋收现场农机车具进行检查和维修,确保秋收过程中不发生安全事故。
五、总结经验,提高科学种田水平
由于近些年气候变暖, “寒露风”来得较迟、较轻,基本上没有造成灾害,导致大多数农户,甚至少数农技推广人员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会随机发生缺乏认识,麻痹松劲,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抱有侥幸心理(甚至有的农户有“赌注”心态)。不顾水稻安全齐穗期的底线,把晚稻、甚至中稻的播种期无原则地推迟,不仅造成了生产者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尤其影响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战略。今后,要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尊重科学,吸取教训,增强风险意识,防止此类失误的再次发生。
各镇区要充分认识抓好粮食生产的特殊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按照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大战一百天,完成硬任务”誓师动员视频会议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保质保量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阳新县农业农村局
2020.10.19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