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业农村 > 乡村建设

袁慎发的新型“农民梦”

发布时间:2020-05-08 22:05 来源:阳新县农业农村局

凭借一股不服输的精神,袁慎发实现了从一个打工仔到年赚几百万的老板的完美蜕变。

为了圆儿时的梦,带领亲戚朋友致富,袁慎发又从零开始,学习养殖技术,摇身变为“鳝鱼官”,成了新型农民。面对各种质疑声,他用两年时间,用成果证明了一切。如今,在阳新这片红土地上,他经营的鳝鱼基地办得红红火火。

走出穷窝天地宽

袁慎发出生在排市镇龙口村,有3个姐姐和4个妹妹,他是家里的独子。因孩子众多,家里非常贫穷。

2000年,18岁的袁慎发到广东投奔亲戚朋友,在一家鞋厂打杂工。从小深知贫穷的袁慎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在外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摆脱贫穷,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在工厂做工的同时,袁慎发并没忘记自己心中的梦想。除了努力做事,他还学习新的知识,想着有朝一日能鲤鱼跳龙门。

经过7年的打拼,袁慎发手头上有了一些存款。此时,他萌发了创业的念想。“我觉得了解了市场,看准了目标,就一个劲地往前冲,不能被失败吓到。”谈及自己创业之初的顾虑,袁慎发这样告诉记者。

通过市场分析,袁慎发认为环保是一个不错的行业,便把创业目标锁定在了污水处理净化设备上。

目标锁定后,袁慎发开始行动了。“我有个朋友在成都搞污水处理设备的,我去他那里学习了几个月,之后就去了宁夏创业。”袁慎发说。

2007年,袁慎发在宁夏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凭借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袁慎发在宁夏站稳了脚跟,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年能赚几百万。

终于,袁慎发走出了穷窝,摆脱了贫穷。

誓要带领姐妹一起富裕

虽然自己富裕了,但袁慎发觉得这不是自己儿时的目标。他从小立下志愿:一定要带领自己的姐姐妹妹一起过上富裕的生活。

如何带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袁慎发。“姐姐妹妹都没读多少书,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袁慎发一直寻找突破口。

随着国家政策对农业的不断扶持,并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乡村振兴”的口号,袁慎发嗅到了一丝商机,也找到了突破口。

袁慎发决定回到老家农村搞养殖行业,但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生意做得好好的,却又要重新开始,无法接受。”袁慎发告诉记者,面对妻子的不认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寻找各种机会跟妻子做思想工作。

此时,袁慎发和妻子已经在宁夏买了房子,孩子也在当地读书。按照妻子的说法,生意在宁夏,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在宁夏生活挺好的。

最终,夫妻俩都做了妥协。妻子同意袁慎发去学习技术,且只能先试着做,如果做得好,就赞成。

2017年上半年,袁慎发赶到上海农科院学习鳝鱼养殖技术,下半年买了一百箱鳝鱼苗回到老家开始试养。成败在此一举,袁慎发铆足了劲。

功夫不负有心人,袁慎发成功了。2018年,他加大了马力,扩大到500多箱子,一亩可养殖700至1000箱鳝鱼,一箱鳝鱼可养殖600只左右。他的妻子也不再反对了。宁夏的生意也渐渐地放弃了。

2019年,袁慎发在军垦农场流转土地,投资了500多万,养殖了3500箱鳝鱼。“一箱投入1000至1200元,纯利润800至1000元。”袁慎发算了一笔账。

如今,袁慎发实现了他的誓愿,他的姐姐妹妹加入了他的养殖基地。

带动十个贫困户就业

袁慎发回到农村搞养殖基地,不仅为了亲戚朋友,也想着带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

有8个贫困户入股了他的养殖基地,还有十几个当地村民在基地里干活。“一个贫困户一年能分两三万元的红利,长工一个月有4000元的工资,短工一天有120至150元的工资。”袁慎发说,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袁慎发开始准备养殖鳝鱼时,很多人不看好他,因为在他之前,有10家鳝鱼养殖基地都亏本关门了。“我觉得主要是技术问题,只要技术过硬,不可能成功不了。”袁慎发认为。袁慎发告诉记者,去年基地总产值达700多万,纯利润达200多万。基地盈利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不少贡献,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帮基地修建了2公里的道路,前年还提供了6万元补助,去年增加到7万。”袁慎发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由衷地感谢。

有了政府的支持,袁慎发的干劲更足了。“政府对我这么支持,我一定要回报社会。”袁慎发说,他准备从排市镇流转1000亩土地来养殖鳝鱼,带动更多的村民就业。

当地贫困户袁修德和兄弟袁修定已经在基地工作两年左右,因是长工,每个月有4000元的工资。“我身体上有残疾,不能干重活,在基地里干些力所能及的事,老板对我非常好。”划着小船,正在基地里干活的袁修德告诉记者,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生活改善了很多。

看着一箱箱鳝鱼苗,袁慎发信心满满:再过三四个月,鳝鱼就可以出成品了。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石振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