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业农村 > 乡村建设

“双水双绿”稻虾共作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0-04-14 12:49 来源:阳新县农业农村局

11日,天刚蒙蒙亮,陈洪洋已洗漱完毕,领着十几名贫困户工人来到稻虾养殖基地,撒网开始打捞龙虾。跟客户约定,每天早上8点前,来拿货。所以,必须赶在8点以前,陈洪洋跟工人得打捞起1000斤龙虾。

陈洪洋基地里的龙虾是3月20日上市。从原先每天100斤左右的订单,到现在每天接近1000斤的订单。连日来的劳作,陈洪洋晒得黑黑的,但丰厚的回报冲淡了一切苦和累。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1000斤龙虾转眼销售一空

早上7时许,陈洪洋和工人已经在基地里劳作了两个多小时。换来的是几十个筐子被龙虾装得满满当当。待所有筐子装满,被一辆小型货车转运到基地住所,等待客户取货。

而此时,来取货的顾客早已在基地住所等待多时了。“早点拿货,早点去卖。”顾客刘老板一边忙着装运龙虾,一边告诉记者,龙虾刚上市不久,市民对龙虾的钟爱情有独钟,每天不愁销不出去。

前来拿货的不仅有二手商贩,还有餐馆老板。“虽然疫情影响了餐厅正常开业,但市民网上下单订购龙虾的也多。”顾客张老板开了一家大排档,搁在往日,每天晚上生意红红火火,但因疫情的影响,店面的生意受到了影响,但网上订单弥补了一定的亏损。

一只只活泼乱跳的大个子龙虾,深受商家青睐。“个头大,肉质饱满,口感就好,很受顾客喜爱。”陈洪洋告诉记者,虽然个头大点的龙虾比个头小点的龙虾价格上要贵些,但是挡不住大家对它的喜爱。

半个小时左右,1000斤龙虾就被销售一空了。生意之所以好,主要是因为陈洪洋实行的是稻虾养殖,减少了农药使用量,这样养出来的龙虾健康。陈洪洋告诉记者,“再过段时间,最高峰一天可以销售3000斤龙虾。”

“双水双绿”新时代农业

其实,陈洪洋大学学的专业并不是农业。5年前,30岁的陈洪洋在武汉创业失败后,回到老家三溪镇横山村,跟三个哥哥一起开始养殖小龙虾。

但因不懂得如何养殖,没有专业知识,第一年大亏。吃了亏的陈洪洋并没有气馁,开始学习养殖技术。

在华农大学学习时,陈洪洋认识了华农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顾泽茂,并请他到基地当顾问。“顾教授在龙虾养殖方面是专家。”陈洪洋告诉记者,在顾教授的传授下,他学到了很多知识。

紧接着,陈洪洋又请来中科院院长张启发到基地考察。没想到,张启发看中了这块位置,希望在基地推广“双水双绿”产业发展。

何为“双水双绿”产业体系?陈洪洋解释,这是张启发院士提出的新时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即“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协同发展的理念。旨在培育生产绿色环保优质健康的农产品,打造现代化立体种养体系和模式,而“虾稻共作”高效立体种养体系是实现“双水双绿”的核心手段之一,其成功应用可大幅提高农田—水塘复合系统利用效率,提高小龙虾和水稻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并降低种养殖成本和农药使用量。

前期,在张启发的提议下,陈洪洋在基地种植了500亩的“双水双绿”稻虾,现在扩大至1000亩。“与传统模式相比,一亩‘双水双绿’稻虾养殖体制增收3000元以上,而肥料、农药使用量减少了70%以上、渔药的使用量也减少了50%以上。”陈洪洋说,效果非常好。

目前,陈洪洋的基地有1200多亩,其中“双水双绿”稻虾工作养殖有1000亩、桑树种植200亩。

全市推广“双水双绿”体系

三年的发展,陈洪洋选择的“双水双绿”水稻工作体系无疑是成功的。按照陈洪洋的话说,他养殖出来的龙虾是高品质龙虾,而种植出来的稻米是高端品牌大米,价格比普通大米贵很多。目前,陈洪洋基地的龙虾,主要销往武汉、浙江,而阳新市场只占一小部分。

陈洪洋告诉记者,去年受干旱影响,稻米本可以产50万斤,却只产了35万斤,“虽然稻谷减产,但龙虾弥补了损失。”

据了解,目前湖北省只有三处“双水双绿”稻虾共作体系养殖基地。阳新只有陈洪洋一家。

如今,陈洪洋已掌握了稻虾养殖技术。他告诉记者,依托国家扶持政策和高等院校科技支持,竭尽所能走“布局合理、规模匹配、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绿色环保”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本地区探索建立集“基地、仓储、深加工、市场”于一体的“双水双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形成成熟绿色产业链,实质性带动本地区农民走上富强文明之路。

按照陈洪洋的规划,三至五年内,他想在黄石范围内带动发展1万亩“双水双绿”稻虾工作系列体系养殖。“我可以提供技术、种子(稻谷、龙虾),还回收。”陈洪洋说,这样一来,跟传统农业相比,一亩可以增收3000多元。 (石振华 文/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