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业农村 > 乡村建设

柑橘大户王水歆的抗疫情怀

发布时间:2020-03-18 10:42 来源:阳新县农业农村局

疫情防疫卡点刚解封,柑橘种植大户王水歆趁着阳春三月,赶紧抢种柑橘。

17日,天气晴好,王水歆戴着草帽,在柑橘苗基地里忙着修剪柑橘苗,斜山坡上,十几个贫困户正在挖坑栽种果苗。绿油油的柑橘苗,在暖风下摇曳,一片生机盎然。

前不久,在疫情严重期,王水歆还先后为抗疫一线送去了1000个口罩、1000斤橙子,表达自己的一片心意。

离梦越来越近

王水歆的娘家是浮屠镇王志村,婆家则是有着“中国脐橙之乡”之称的秭归县。

从小,王水歆有个梦想:拥有自己的一片果园。三年前,王水歆回到自己的娘家,开始了圆梦之路。

2018年,36岁的王水歆在浮屠镇下李村承包了200亩荒山丘,开荒种柑橘,取名沁园家庭农场。三年来,她吃住在基地,吃了不少苦。“虽然苦,一切都是值得的。”王水歆说,吃不了苦,哪来的甘甜呢。

经过三年的不断扩大,精心雕琢,柑橘园已有规模。“三年前栽种的柑橘,今年可以挂果了。”王水歆告诉记者,去年打算今年开春在基地办一场赏花节的,却遇到了疫情,只能往后推了。

王水歆的果园里,除了爱媛二八柑橘,还种植有水蜜桃、黄桃、百花桃、苹果柿、九月红、血橙、砂糖橘等水果,俨然成了一座水果山。

为了保证水果品质,王水歆的柑橘苗都是自己亲手培育的,且还为其他柑橘大户提供柑橘苗。“都是用的香橙砧木播种育苗技术,培育的苗叫香橙苗。”王水歆说,“这种苗的特点是根系发达、生长快、成活率也很高。”

如今,王水歆的柑橘基地从原来的200亩,扩充到了260亩。

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干活

王水歆的果园基地里,有20多个老年人在干活,年龄最大的70多岁,平均年龄60多。其中大部分是当地的贫困户。

“总是要人干活的,让老年人来干活,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王水歆说,按照不同工作性质,工人每天的工资在80至100元。

70多岁的李儒来是下李村的贫困户,他在基地里干活有两三年了。“在基地里干活很轻松,每个月平均下来有两三千块钱,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足够了。”李儒来告诉记者,“老板的心地非常善良,跟自家闺女一样照顾我们。”

75岁的王义方也是下李村的贫困户。他在基地里看果园、给果树下肥,一年下来也有4万元的收入。“以往种田只能糊口,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王义方说。

王水歆告诉记者,老年人虽然干活手脚慢了点,但干活都很扎实,都是实在人。“我们相处久了,都有感情了,大家都称我闺女,不叫我老板。”

王水歆打算在基地里开个农家乐,开挖两口水塘,养着清水鱼,目前前往采摘的道路也进行了硬化。“游客来了可以采摘、垂钓。”王水歆说,正与华中农业大学洽谈,把她的基地作为一个示范基地。

为疫情防控捐献一份爱心

在大家眼里,王水歆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不仅有小爱,也有大爱。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王水歆一直在关注。1月28日,王水歆得知口罩紧缺,赶紧托朋友从药店买来1000个口罩捐赠给了县红十字会。“刚开始,我是打算捐款的,考虑到口罩紧缺,最后托朋友帮我购买了口罩捐赠。”王水歆说,“我们在农场待着,只要不出门,感染几率较小,但医生在一线,几率就比较大,他们太不容易了。”

紧接着,2月7日,王水歆以阳新县柑橘协会的名义,又向县人民医院捐赠了1000斤橙子。

采访时,王水歆告诉记者,作为中国公民,国家有难,她没有专业知识上不了前线,只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出一点心意。“大家团结一起,就能战胜病毒。”

如今,看到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王水歆高兴得哭了,她希望阳新越来越好,祖国也越来越好。(石振华 文/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