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农业农村 > 乡村建设

“沙地折粉”带富一方群众洋港镇沙地村人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发布时间:2019-11-20 20:50 来源:阳新县农业农村局.

“沙地折粉”是洋港镇沙地村祖辈世代相传的传统手艺,用早稻米经发酵、磨粉、挤压、制粉、烹煮等十几道工序,最终晾晒在用竹条编制的折子上而成,因其味美深受广大食客欢迎,曾有“阳新折粉看洋港,洋港折粉看沙地”的美誉,成为阳新折粉行业的领头羊,是洋港镇地方特产的活名片。

把传统手工艺做强做响

沙地村位于鄂赣边界,全村版图面积10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民小组,387户187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3胡257人。全村耕地面积1480亩,其中水田580亩。原先,沙地村属于典型的经济空壳村。

2014年村两委换届后,村民柯尊兵当选村支部书记。为了改变村庄落后的面貌,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柯尊兵团结带领两委班子和广大村民,按照“产业强村,改革活村”的发展思路,大胆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实践,沙地村逐步走向聚民心、强基础、幸产业、促和谐的发展之路。

作为在沙地村长大的柯尊兵,他知道,沙地有个传统产业,折粉。“这是我们大家都懂的手艺,把这做强做大,肯定能带领村民致富。”柯尊兵告诉记者。

2015年,柯尊兵牵头筹集180万元,创办了洋港镇第一家折粉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沙地折粉”商标。当年,沙地折粉年产量做到120万斤,年销售额突破了800万元,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万元,实现了脱贫摘帽奔小康的奋斗目标。

“闻着臭吃着香的阳新沙地折子粉,和臭豆腐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妙。”柯尊兵侃侃而谈。 

当前正值折粉生产的高峰时期,这对于沙地村的村民张秋英来说,她只希望这样的高温天气持续得更久一点,因为太阳越烈,就越适合晒折子粉,村中折子粉合作社就会开工,自己也就有工作可干。“一天50元,还只用干半天的活。”张秋英高兴地说。  

因为许多村民会做折子粉,沙地村在当地非常有名,但前些年只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经营,因此该村的折子粉并没有形成很有名气的品牌和产业。

现如今,沙地村把“沙地折粉”做出了品牌,而且可以销售到周边的村、镇,甚至还有江西省的客商过来收购。如今,折子粉已经成为了沙地村的支柱产业。


打造美丽宜居和谐村庄

除了有名的“沙地折粉”,沙地村还在2015年种植了200亩油茶基地。为响应镇党委“石榴小镇”的号召,全村投资40万元引进河南软籽石榴,建起了120亩石榴基地。短短四年时间,这些都已经形成了规模,打出了品牌。

有钱了,村两委开始把村庄打造成美丽宜居的和谐村庄。沙地村不仅建起了村民活动广场,同时筹集8万元资金,对学校旧教学楼进行了改造,筹资90余万元为沙地小学新建了一栋教学楼,硬化了操场、篮球场等,并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和留守老人服务中心。“不仅要带领村民致富,还要让村民生活在一个宜居的环境中,让村民幸福的生活。”柯尊兵说。

沙地村利用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和湾组会之际,开展树新风活动。近年来,全村没有发生过一起打架斗殴事件,婚丧嫁娶一切从简,学文化、学技术、兴产业蔚然成风。“现在,村民都把精力集中用到发展经济和公共事业上来了,形成了淳朴文明的村风民风。”柯尊兵说。


让村民口袋正在富起来

近年来,沙地村抢抓精准扶贫政策机遇,多方筹集资金,实行村庄绿化和亮灯工程。“先后投资了12万元开展绿色示范村创建工作。”柯尊兵说,投资50万元修建通组公路,投资12万元修建人畜饮水机井8个。

值得一提地是,以前,天黑之后,村民都只能待在家里,因为村庄没有安装路灯,也没有活动广场。现如今,村里安装了70盏路灯,新建了一处活动广场,还配套了健身器材,让村民的业余生活也丰富了起来。“现在,吃完晚饭,我们都会约上几个要好的妯娌,到广场跳舞。”接受采访时,一名大妈笑着告诉记者,“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仅如此,有些村民还在房前屋后栽种了桂花、红叶石楠、大叶女贞等植物,沙地村俨然成了一座漂亮的花园。

如今,沙地村一改往日的落后,村居环境焕然一新,村民收入逐年增长,村级产业迅猛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柯尊兵的功劳不小,不仅获得村民的肯定,也获得了上级的肯定,荣获黄石市“乡土拔尖人才”称号。

回想起这几年的支书生涯,柯尊兵实现了当初的诺言,让村民的口袋真正富起来了。(石振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