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正是油菜收获季。
12日,在屋前的水泥空地上,一名女帮工拿着铁耙子,正在摊开收割来的油菜籽,尽量让油菜籽摊开均匀,早点晒干。
李拥军捧起黑黝黝的油菜籽,猛地放开双手,一粒粒饱满的油菜籽掉落在地的声音,如同一颗颗跳动的小生命,让人有种喜悦的冲动。
李拥军是排市镇河北村村民,祖上都是农民。他也喜欢与土地打交道,流转了500多亩良田,按照季节轮流种植稻谷、油菜、黄豆。
李拥军认为,对于农民来说,丰收才是王道。
油菜籽大获丰收
从上个星期起,李拥军每天一大早驾车到农田查看,看油菜是否可以收割了。“看着油菜籽一天天转黄,我心里就一阵阵的悸动。”李拥军告诉记者。
三天前,李拥军开始收割油菜。“昨天收割了2万斤油菜籽。”12日,李拥军兴奋地指着油菜基地向记者介绍道。
来到油菜基地,李拥军不仅驾着收割机收割油菜,他70岁的父亲李名江也驾着一辆收割机,戴着一顶草帽,正在作业。
晒得黝黑的李名江,动作非常熟练,身体也显得很硬朗。“我父亲虽然70岁了,但身体一直挺硬朗的,每年收获的季节,他都赶紧来帮我。”李拥军告诉记者。
轰隆隆的机器声,也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割30亩地,一亩地能打300多斤油菜籽。”李拥军说,早上露水太重,晚上又看不见,一台机器一天只能作业8个小时。
在田埂上,记者看到油菜因饱满的果实压弯了腰。
“收割后的油菜籽要先用机器把油菜籽与残渣杆分开,再拿到广场进行暴晒,晒干后才能拿去榨油。”李拥军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领着记者回家门口参观。
来到屋前,李拥军的妻子正在忙着将油菜籽与残渣杆子分开,几岁大的侄子也在一旁帮着小忙。“榨油前,程序有些繁琐的。”李拥军说,没有劳作就没有收获,“这都是对应的。”
购置农机好种田
其实,在此之前,李拥军并没有觉得从事农业也能有一份作为。“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从没见过干农活能致富的。”李拥军说,有这种想法的,当地有不少,都是跟他年龄相仿的。
于是,随着改革开放,村里大部分人离开家,到沿海打工。李拥军也加入外出务工一族,买了一辆运输车在全国各地跑。“确实赚了些钱,但真的挺辛苦的。”李拥军回忆,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里度过。
期间,由于大家都外出打工,村里及附近的良田都荒了。“父亲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又把荒了的良田都捡起来耕种。”李拥军说,那时机器化操作还没普及,父亲都是手工劳作,“最高峰的时候,父亲开荒了500多亩农田。”
赚了钱,李拥军把老家的房子改建成了钢筋水泥的楼房。“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也开始认识到,开车不是长久之计。”李拥军说。
看着儿子常年在外,李名江建议李拥军回家跟着他一起种田。“父亲的建议,让我产生了回家种田的想法。”李拥军说,随着机器化的不断普及,干农活不再是以前那样纯手工劳作了。“我也心疼父亲,如果用机器化操作,父亲也不用那么辛苦。”
2008年,在父亲的不断劝说下,李拥军卖掉大运输车,回家种田。“我买来了插秧机、收割机等机器。”李拥军说。
李名江感慨,科技种田确实让人轻松多了。“以前一亩田靠人工插秧,累死累活,一天都插不完,现在机器操作,来回几趟就弄完了。”
李拥军跟着父亲一起,在排市镇下石村流转来900多亩良田。“用机器运作,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节省了成本。”李拥军说,一亩可以收获1200斤左右稻谷。
每年赚钱后,李拥军就会拿一部分钱购置机器。目前,他有4台拖拉机、4台收割机、2台油菜直播机、2台玉米直播机、1台插秧机、2台五花犁、2台开沟机、1台无人植保喷药机。据估算,这些机器价值100多万元。
实现农现代化农业梦
李拥军介绍,他购置的农机不仅满足自己,还能为当地其他村庄农户服务,并成立了阳新县排市平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河北村、排市村、万家村、石头村等村的种植大户都是我在服务。”李拥军说,如耕机服务,一亩收取180元的费用;植保喷药,一亩收取7元的费用。“这几个村加起来,共服务了一万多亩。”
目前,李拥军的良田从原来的900亩减到了500多亩。“现在不少在外务工的人都回家种田了,所以把之前租出来的土地收回去了。”李拥军说,他一年种一季稻谷,然后根据季节,轮流种植玉米、油菜、黄豆等作物。
李拥军算了一笔账,自从回家当了农民后,他一年能赚20多万元,比以前跑运输划得来多了。“种出来的粮食都有人来收。”李拥军说,现在已经与阳新祥云公司签订合同,实行订单式服务,直接上门回收。
农忙时,李拥军也会请当地村民来帮忙。“按天给他们发工资。”李拥军说。
再过几天,基地里的油菜就收割完了。忙完油菜,就准备开始育秧苗了。“15号开始育秧苗,下个月七八号开始插秧。”李拥军算计着时间,有条不紊地安排着田里的那些事。
李拥军告诉记者,他虽是一个农民,但与以往的农民也有区别,他要做一个新型农民,实现新型农民的现代化农业梦。农民李拥军的现代化农业 (石振华 )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