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站近期剥查二化螟发育进度,结合历史资料和天气因素,预计第一代二化螟发生程度为3级发生(中等发生),主要为害早稻大田、再生稻头季。
一、发生时间:第一代二化螟成虫羽化盛期4月28日-5月14日,高峰期5月5日,幼虫孵化盛期5月8日-5月25日、高峰期5月15日。
二、主要依据:
1、冬后基数较高:县植保站2月28日剥查冬后残虫量588-1572头/亩,平均1123头/亩。比去年偏高5.6%。但分布不均,山区偏多,湖区偏少。
2、发育进度: 4月25日在枫林、木港镇剥查二化螟,化蛹率68.3%,高于去年同期。
3、种植结构:我县大部分是单季稻种植区,中稻(一季稻)播种期一般在5月中旬以后,大部分水稻秧苗期能避开成虫盛发期,二化螟不能在水稻秧苗上产卵。
4、气候条件适宜:我县今年4月份气温偏高,加快了二化螟发育进度,据预报,5月气温偏高,降雨偏少,有利于二化螟发生。
三、防治意见:
1、防治适期:5月13日-5月25日。
2、防治对象田:早稻大田、再生稻。
3、化学防治标准:每亩有卵块120个,或每平方丈1个枯鞘团,立即开始防治。
4、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为实现农药减量,可采取栽培避螟措施,中稻播种期安排在5月中旬以后,避开成虫在稻田产卵。
(2)生态控制。在稻田埂上种植大豆、芝麻等作物,为天敌提供庇护场所和食源,增加自然天敌数量。
(3)药剂防治:每亩选用以下一种药剂:
(1)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10毫升,
(2)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奥得腾)5毫升,
(3)55%苏·杀可湿性粉剂75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