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阳新的田野间稻浪翻滚,鱼塘波光粼粼,一幅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在这里,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正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
在湖北楚洪农业的直播间里,负责人正展示着特色稻米,这场与县融媒体中心的创新合作,让家乡的大米乘着网络的翅膀“飞”向全国。作为2025年阳新农产品展销会的重点推介产品,楚洪农业的大米在现场被抢购一空,更借助直播带货的东风,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200%。
位于浮屠镇的阳新县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育苗车间内,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正调试鳜鱼育苗水温。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他们攻克鳜鱼人工繁育难题,让当地养殖户彻底告别依赖野生鱼苗的历史。
长丰米业厂房内,省级专家工作站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湖北楚民发公司的技术骨干跟着省农科院专家攻关低GI鲜湿米粉技术,把传统米制品做成了健康食品新标杆。
阳新县创新实施“三链融合”引才模式,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县水产服务中心组织养殖大户赴外地考察学习,将甲鱼精养、鳜鱼饲料驯化等先进技术带回阳新,探索出“生态养殖—加工增值—品牌赋能”的产业升级新路径。县蔬菜产业发展中心通过组织人才座谈会、户外拓展等活动,打造温暖的人才之家。
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入湖北率粮油脂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则推行“双导师制”,实施“老带新+专家带骨干”培养模式,上半年开展6次现场教学,走访300余家养殖场(户),解决技术难题。
白沙镇海信米厂的“田间课堂”上,种粮大户围着农业专家,既学习土壤检测技术,又钻研直播带货技巧。绿庄源公司负责人兴奋地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你看这彩色水稻田,春天是景观,秋天变粮食,吸引大量游客,大米也跟着畅销。”
尽管成效明显,但人才工作仍面临挑战。排市镇畜牧兽医师周佐民坦言:“人才队伍老龄化严重,年轻力量亟待补充。”对此,阳新县农业农村局表示,将深化院县合作,把高校科研资源引入乡村。下半年计划建设农业人才示范基地,培训2500名农村实用人才,并通过“新阳新人”政策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贺介飞 张丕兴 舒全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