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由县农业局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虾稻共作)培训班在阳新北富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举行,40名学员将进行为期15天的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系统培训。
3月28—29日,在县农业局科教站长游剑锋,农广校校长柯青霞的带领下,40名学员赴湖北“中国小龙虾之乡”潜江进行实训,求取虾稻共作致富经。
当日,学员观摩了潜江虾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小龙虾养殖基地建设情况。“小龙虾养殖池宜选择通风向阳、环境安静、水源充足,且无污染、饵料来源丰富、植被茂盛、溶氧量充足、排灌方便、交通和供电便利的地方”。当地专家刘晓华也是本次培训班聘请的专业课讲师介绍说,“虾池面积大、小均可,池内四周略有坡度,池底平坦,向排水口一侧略有倾斜,便于排干池水。池的四周必须是泥土护坡,主要是龙虾打洞栖息,让它安全过冬,池埂高出水面40—50cm,池埂宽度要达到100cm,主要是防止龙虾打洞滤水,如果池水面积超出3亩,可在池中另建1—2个田埂,成田、井、十字形均匀分布,主要让龙虾打洞栖息,产卵繁殖”。
学员们所经过之处都是虾稻养殖田,走入田间,大家与当地的农民进行了交流,从养殖技术到下笼收笼、包装等等,都进行了参观和学习。当来到了中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中心,潜江市生态龙虾产业园,听这里的销售人员介绍说:这里的龙虾不但出口美国、欧盟、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养殖规模、加工能力、出口创汇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大家从这里还学习了他们如何分级分拣处理和运输营销等技术。
在华山公司,学员们认真了解该公司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加工流程以及品牌技术,由衷赞叹农产品精深加工带来的巨大市场红利。华山公司将稻虾产品与餐饮市场直接对接,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龙虾生态原产地创出“虾小弟”龙虾品牌,迅速占领国内外高端餐饮市场,极大提高了潜江龙虾的品牌附加值。此外,该公司还将虾子进行精深加工,提取甲壳素、壳聚糖、壳寡糖等营养成分,用于生产系列保健品,最大程度延伸虾子的价值产业链。这对一直以来囿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学员们来说,无疑具有莫大的激励和示范效应。
随后,大家来到“华山模式”的试点镇熊口镇,实地参观该镇赵脑村的万亩稻虾共作种养基地。据介绍,该村在技术上推行的“虾稻共作”模式实现小龙虾与水稻的共作共生,在稻田中沿田埂挖出的环形虾沟,由原来1米宽、0.8米深的小沟,改成4米宽、1.5米深的大沟,每到插秧时节,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沟内生长。等秧苗长结实了,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到稻田里。这样做,4、5月份收一季虾,8、9月份又收获一季虾,就是“一稻两虾”。“虾稻共作”一亩田可多产100多公斤商品虾,增加收入3000多元,是“虾稻连作”效益的2倍多,达到了虾、稻同步增产和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
“我们通过潜江观摩和学习,要把经验复制回去。‘虾稻共作’模式可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经济效益显著,农药化肥的少用甚至零使用,有利于种养品种生态安全和食品安全,生态效益明显提高,社会效益突出,大家巴不得立马就把稻虾共作这门致富产业技术学到手,好回去后大展身手”。本次培训班协办方,阳新北富生态种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富国于是说。(张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