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长者专区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阳新 > 文化遗产

板凳龙(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4-10-08 15:27 来源:阳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阳新板凳龙历史悠久,俗称“邢家板凳龙”,相传始自清顺治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其起始于阳新浮屠邢氏家族一次婚庆活动,宾客闹洞房时,一条四脚长板凳受力折断一条板凳脚,坐者跌倒场面尴尬,正在习武准备参加科考的邢茂常灵机一动,招两位习武伙伴,三人持三足板凳舞起来,并随口编新婚祝福词喝彩。他们身手敏捷,融入武术招式,形成动作连贯的舞蹈表演,引得围观宾客连连叫好,掌声不断。第二年,结婚者生下一对龙凤胎,邢茂常也中了武举(清顺治丁酉科第八名)。村里人觉得这种板凳舞既特别又精彩,能给村庄家族带来吉祥好运,后来,一有喜庆事情就鼓动小伙子进行表演助兴。舞“板凳龙”的习俗由此产生,也因用板凳当龙舞得名“板凳龙”。

经过不断发展,在龙文化和民俗舞龙活动的影响下,逐步给板凳安上木雕龙头龙尾,再配上鼓锣、祝福辞,又借鉴民间小调、道情、龙灯地花鼓等表演唱形式,形成一套表演体系,凡年节婚庆时都组织表演。活动根据嫁娶喜庆、年节祝福、文艺表演等需要随时举行,有请龙、出龙、舞龙、滚床、祝福(喝彩)等环节;表演形式视时间、场地、主人意愿等而定,有单龙戏珠、双龙抢珠、多龙争珠等;舞龙时有致礼、舞蹈、喝彩、辞行等步骤;有引珠、围珠、抢珠、戏珠(抱、含、吻、抛等)、欲擒故纵、逗珠入怀、合围争抢、蹲守静候、围、追、堵、截等套路;凳龙昂头、摆尾、擦痒、翻拱、追逐、蹲守,各种动作灵活巧妙,连续协调,节奏感强,抑扬顿挫,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极富视听效果,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