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阳新 > 投资阳新 > 招商动态

阳新勇当全省脱贫攻坚排头兵

发布时间:2017-09-05 11:34 来源:黄石日报

  核心提示
  作为革命老区,阳新有着近3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历次革命战争中,20多万阳新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青山处处埋忠骨,芳草萋萋竖丰碑。这样一个为解放事业作出巨大牺牲的地区,到2011年还有15.94万贫困人口?近20万人徘徊在贫困线边缘,这与对国家作出的贡献严重不符。
  改善人民的民生福祉,让红区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在阳新主战场的要义所在,更是黄石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政治任务。
  从2015年10月23日全市精准扶贫现场会在枫林镇召开至今,阳新的扶贫工作已经进展了近两年时间,截至7月3日,全县剩余存量贫困人口56615人。按部署,到2018年全县必须实现“脱贫摘帽”。
  回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阳新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将扶贫政策深入到富川大地的边边角角,取得了丰硕战果。

  生动大实践 脱贫攻坚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一系列扶贫攻坚组合拳犹如阳光雨露,向千万个贫困家庭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两年来,踏着扶贫攻坚的铿锵节奏,阳新儿女以“决战决胜”之势,迈步奔向美好的未来。
  悠悠富川大地,浸染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书写了光辉灿烂的历史荣光。
  然而,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制约,广大阳新农村发展还相对滞后,贫困人口数量众多,仍有部分群众生活在高山深处,库区湖边,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存环境恶劣。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回溯历史,阳新儿女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非凡的勇气毅力,向贫穷宣战,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到了2015年底,一场集聚全社会力量,全面消除贫困,全面改善民生的攻坚战正式拉开了战幕!
  时间紧、任务重、情况复杂、多头并进、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场全面脱贫奔小康阳新版的“中国梦”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2016年,阳新坚持开发扶贫与社会保障双轮驱动、片区攻坚和精准扶贫同步推进,落实“四帮到户”政策,实施“六保到村”项目,做实“产业四带”模式,取得了42个贫困村出列、3.3万人销号的脱贫攻坚成果,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15.94万人减少到8.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8%;
  2017年,阳新要确保贫困村出列18个,18847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扶贫攻坚战悄然变为扶贫阻击战;
  在王英镇新屋村,肖桂花是新屋村移民搬迁户,在楹联一条街经营农家乐和家庭旅馆已有6个年头了,谈起这些年变化,她喜笑颜开。“说是在农村,实际上就是城里人。沾了镇上旅游开发的光,现在我的日子好过了!”
  像肖桂花一样,新屋村更多的贫苦搬迁户通过参股村里的各项扶贫产业,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梦想,扶贫政策“栽下摇钱树,送来下蛋鸡”,让当地群众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扶贫干部、社会各方帮扶力量同心协力,送帮扶资金,送开发项目。
  三溪镇立中村的后背垄组和合林组,是个库区移民村,一直以来吃水难,用电难。通过投资改善基础设施,引导贫困户养猪、植油茶、种药材、兴苗圃。村民郭唐金高兴地说:“扶贫,让我们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
  枫林镇坳上村村支书刘训志放弃了外地百万元年薪,回乡带动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用一年时间从重点扶贫村到全村整体脱贫出列,完美蜕变。今年春节,村集体拿出10万元作为首年分红,发放给贫困户。
  阳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德士说,坳上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让村民腰包“暖和”起来,搭上了致富快车,是阳新精准扶贫战略深入实施的一个缩影。
  几年来,阳新自我加压,持续发力,通过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发展县域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新型城镇化,拔穷根,换穷业,挪穷窝,民生得到全面改善。

  产业全开花 富民经济浪潮涌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其说是一场围剿贫困的攻坚战,不如说是一场经济战,扭转过去“输血式”扶贫,一举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不同的是,这场经济战极具针对性,由以往的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
  要打赢这场战斗,就必须因地、因时制宜。阳新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深入贯彻省市相关精神,全面深入发展富民产业,将政策雨露洒向全县贫困人口,精准扶贫产业遍地开花,
  让扶贫款下出了“金蛋蛋”。
  一组数据足以说明:
  随着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2017年全县新增产业扶贫项目147个,其中光伏项目48个、电商产业16个、种养殖产业67个。重点贫困村产业项目总投资4531.2万元;
  浮屠镇、三溪镇、王英镇、洋港镇、龙港镇等与市相关部门共建科技扶贫项目6个;
  全县四家涉农合作协议银行发放小额扶贫贷款1.13亿元。其中,861户贫困户创业贷款3552万元,261户产业大户贷款7749万元,吸纳贫困户1308户,金融扶贫户贷率全省第三;
  全县登记注册且有带动能力的农村合作社593家,带动16200户贫困户就业,占全县总数的42%,占存量贫困户总数的74.74%;
  全县整村推进项目287个,总投资6828万元。
  阳新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局长邢国家说,在扶贫攻坚道路上,遍地开花的新型农业主体“大手牵小手”,引领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扶贫产业在阳新的迅猛发展让全省党代表、王英镇蔡贤村党委书记蔡召成深为感慨。他动情地说,如果把贫困户比喻成必须依靠轮椅的“残疾人”,那么扶贫产业就是一剂拔除病根的良方,最终结果是让贫困户丢掉“轮椅”,依靠自身的力量站起来!
  这一场没有硝烟的“经济战”,战场最前沿的阳新,不断解放思想,深入实践举措,出了不少值得称道的经验。
  “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阳新创造性探索出‘五位一体’扶贫模式,串联起扶贫各个关键环节,效果明显。”阳新县副县长刘晨说,这种“政府+农户+合作社+金融+保险”的新模式,由县政府提供4000万元风险金,撬动了4家银行3.6亿元资金,向贫困户发放产业贷款。
  “‘五位一体’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打通了各个环节的障碍,解决了各自的担心和困扰。”阳新县委书记王建华认为,“‘五位一体’新模式打通了金融部门的障碍,打破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拓宽了农村发展和贫困户增收的新通道。”
  针对阳新农村农特产品资源丰富的特点,阳新以精准扶贫为主线,以农产品电子商务为抓手,以贫困户脱贫增收为核心,把电子商务纳入精准扶贫工作体系,围绕全县98(含两镇一区14个)个贫困村,39595户贫困户建档立卡,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助推全县有机农产品生产销售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为全县精准扶贫开辟新路径、探索新模式……
  在争当全省脱贫致富排头兵的过程中,阳新更多地是借国家扶贫的东风,看长远、图发展、谋未来。
  一张覆盖阳新县域范围内的脱贫致富网全面展开:
  包括以三溪镇、王英镇为代表的精准扶贫示范带和美丽乡村展示带,以富池镇、陶港镇、浮屠镇为代表的“四化同步创建带”,沿富河中游生态农业示范带,以龙港镇、木港镇、排市镇为代表的优质林果种植带等构成的“三园四带五景区”骨架已经搭建完毕。

  重担万人挑 城乡面貌日日新
  扶贫春风吹满地,城乡旧貌换新颜。
  拔穷根,换穷业,挪穷窝。随着精准扶贫举措的深入,阳新的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改变。城东新区、一级公路趁势而起;滨江新区、港区新城整体联动;免费培训、转移劳力增加收入;改造危房、移民搬迁改善环境……
  摇窝路变成了水泥公路、闲置房建起了农家书屋、荒芜地种上了大棚蔬菜、零星果做成了特色产业……阳新枫林镇水源村一组贫困村民谈际猛说,“干部住到村里,心就踏实了。”
  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高度聚焦精准扶贫产业发展,城乡对接,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广大贫困户的命运,从广义上而言更极大改善了阳新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缩小了城乡差异。
  扎眼的土坯房、危房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代之以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房;荒草丛生的茅草路变成了宽敞通畅的水泥道;村里的文化礼堂、活动中心建起来了,堂前屋后花草成荫,村子“靓”起来了……
  农村产业发展发生巨变,绵延了数千年之久的“田头农业”迅速产业化,变成了“市场农业”、油茶、油面、香麻油、小龙虾、黄花菜、干竹笋、柑橘……众多的阳新特产通过各种渠道登上了全国乃至世界舞台,源源不断的钞票流进了农民的口袋。
  随着农村的发展,一部分率先脱贫、率先致富的农民完成从“富裕口袋”到“富裕脑袋”的转变。
  “农村是大有市场的,当然了,必须摒弃传统农业,深入对接市场发展现代农业。”三溪镇返乡创业青年余建华承包了万亩田地和山场发展大农业,3年时间取得了显著成果,带动了一方农民脱贫致富。他认为,农民必须用知识武装头脑,扶贫先扶智。
  返乡创业青年陈细录说,阳新地大物博,只要开动脑筋,顺应市场规律,做一番事业大有可为。他计划着,成立一家专业的鱼类加工工厂,利用好“百湖之县”的丰富水产,搅活一池春水,带动一大批靠“水”生活的阳新农民。
  贫困歼灭战之下,偏远孤僻的农村不再是几十年都无人关注的孤岛。从过去支援城市建设到现在的城市支援农村发展,阳新巨变无声。
  一切的变化,发轫于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落实于省委、市委和县委的生动实践。
  记者从阳新县精准扶贫作战指挥部获悉,为打赢这场战斗,阳新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全局导向、考核导向、责任导向”作为指挥棒,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涵盖的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迁扶贫、金融扶贫等具体工作,科学组建“1+8”工作小组,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全县对84个重点贫困村、265个插花贫困村共安排扶贫工作队349支,全员上阵,人数达6600人,形成了“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扛指标”的精准扶贫格局。
  扶贫政策下,日益完备的覆盖城乡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等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起来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与过去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喝干净水、用卫生厕、走平坦路、住整洁房”;与此同时,广大农民及其子弟发展道路更加广阔,许多人的命运悄然发生着改变……
  按部署,到2018年阳新将实现在我省率先脱贫的目标,将黄石梦的阳新版照进现实。(照片由阳新县委宣传部提供)(田城 蔡克智 江显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