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繁体中文 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阳新 > 投资阳新 > 招商动态

“大手牵小手”———阳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致富路

发布时间:2017-08-16 14:05 来源:

  发展农业产业是农民固基之本和发家之路。连日来,记者走访阳新多个村镇,发现遍布该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当前农业产业经营的“全能型组织”和主力军。在阳新广大农村的农业产业脱贫工作中,遍地开花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手牵小手”,引领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养蚕带动全村500多人
  炎夏,阳新县三溪镇蔡贤村桑蚕养殖基地厂房内,精准扶贫对象、养殖员余丽芳正将一蓬蓬散发着清香的鲜嫩桑叶铺到蚕盘上。
  沙沙沙,沙沙沙……一条条手指大小的蚕宝宝活跃起来,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耗着桑叶。
  “这是这批蚕的最后一次投食,过两天它们就要进入吐丝结茧期了。”富有养殖经验的余丽芳,自从村里的养蚕业发展起来后就在合作社打工,不仅当起了养殖员,闲暇之余还下地采集桑叶。当天上午一会儿工夫,她就采集了150斤桑叶,按0.3元/斤的人工价格卖给合作社。“我身体不是很好,厉害点的,一天能摘五六百斤呢!”
  蔡贤村的桑蚕合作社现有社员110多人,桑园3000亩,资产超过500万元,生产蚕丝被、蚕沙枕、桑葚酒等一系列桑蚕产品,将产业链条拉长,探索出了一条“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带动全村500多人参与。“贫困户的情况千差万别,总结起来就像坐轮椅不能正常行走的人,只有发展农村新型产业,搀扶起来注入新鲜血液,让其能自我行走。”村支书蔡召成说。
  这样一个不断壮大的产业,当地不少贫困户通过直接务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三种形式增加收入,在家门口打工,一年增收1万到2万多元,彻底告别贫困。
  一年给乡亲发了70万元工资
  上余村是阳新一个经济基础差,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的贫困村。因为当地农民产业结构调整意识偏低,投资意识不强,种植模式陈旧,造成了大量田地和山林抛荒。
  余建华是村里的“能人”,在东莞地区做了多年的鞋业贸易生意,积累了原始资金。
  “有一年我回家过年,发现家乡太落后了,决定回来做点事,给乡亲们创造一点效益。”余建华果断放弃了沿海收入不菲的生意,一头扎进农村大舞台,开始了当农民的生涯,一干就是4年。
  在三溪、浮屠和大冶市殷祖等附近地区,他大量流转土地,“30年、5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厚厚一摞”,很快手上就有了超过万亩的水田和山场,种水稻、经济苗木、蔬菜……忙得团团转。
  后来,他开始针对市场发展特色种植。先是从有“中国黄花之乡”的湖南祁东县引进黄花菜,在上余村的荒山上满山遍野种植。“人家一个县都靠黄花菜吃饭,我就不信这产业搞不活家乡的经济。”他说,搞农业不是不能致富,一定要紧跟市场、紧抓技术、看准风向。
  市场收购价7元一斤的黄花菜,亩产1000斤,产值可达7000元,利润空间很大。“这还是第一年,祁东县的黄花菜产量是我这里的三倍,可见增值空间很大。”
  种黄花、南瓜、水稻、油茶,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这个从没当过农民的年轻人,从被当地传统农民看成稳赔不赚的“疯子”,到人人跟着他干的种田能手,只花了三年时间。“我跟乡亲们讲,只要愿意跟我干,有多少人我要多少人,尤其是困难群众,合作社大门随时敞开。去年,我光工人工资就发了70多万元。”
  阳新新型农业主体达1384家
  阳新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局长邢国家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成为引领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强大的新兴力量。
  阳新浮屠镇启明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小龙虾养殖4830亩,产业辐射11个镇区,与贫困户签订了16份长期务工合同、108份短期合同,为周边村民提供2850个临时日工期,大部分是贫困户务工,发放近80万元工资;王英镇隧洞村吊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70户,种植面积1100亩,过去三年通过吸纳入社经营、务工就业、土地分红等引领26户贫困户彻底脱贫……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是农业工作又是扶贫攻坚工作,一定要用活精准扶贫政策,做大做强全县经营主体,扩大带动覆盖面,推动阳新扶贫攻坚工作。”阳新县委副书记万鼎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阳新涌现了各类种养殖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1384家,覆盖了349个自然村,平均一个村就有近4家新型经营主体,涌现出一批黄花村、龙虾村、桑蚕村、中药材村、水稻村……
  靠经营农村经济能人的“大手”,牵动传统农民的“小手”,阳新广大农村的脱贫致富道路越走越宽。(田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点击咨询智能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