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山位于县城东南20.5公里处,枫林镇区西南侧,东与庐山横亘相接,西与大德山连绵逶迤,北与鸡笼山对峙。主峰碧云海拔491米,山势突兀巍峨。主峰北侧,悬崖峭壁;峰顶平如楼台,登高眺望,群峰拱卫,长江似线,气象万千。
坡山原名碧云山,因北宋学家苏东坡于元丰年间由黄州赴筠州,途经此地,登山游览,因而改名。
俗有“庐山九十九座庙,坡山九十九个洼”之说。从山脚向上,一条条山筋挑起,形成无数条山槽,活像撑起了一把巨伞,这就是“岚界一只旗,坡山一把伞”的由来。传说秦始皇赶山塞海,认坡山为龙头,以为只要龙头一动,群山必跟着走,于是他奋鞭连抽九十九下,而坡山岿然不动,只是落下现在看到的这九十九条洼。
坡山自然景观众多,主要有碧云洞、仙人盆、观音洞、净室寺、茶海、谷仓等,一物一景,物美景佳。
坡山有四件宝:犀牛角、响铃石、仙人韭和贡茶。要说犀牛角,大概只有古人有幸见得。而响铃石,老一辈人的确捡到。其石大如鸡卵,外圆中空,摇起来叮当作响,清人郡侯高鉴有诗为证:“山色空蒙树色重,响铃不遇独闻钟,醉呤粗了苏堤债,又向坡山觅旧踪。”至于仙人韭,是因为这里的野生韭菜独采坡山之灵气,又粗又长又香,不同于别处,有异于家种。坡山云雾茶,前人赞它“坡山云雾贡品佳,生津止渴质精华,汪洋茶海任君采,赛过五岳龙井茶。”古时为贡品,如今畅销各地。
坡山人杰地灵,人文蔚起。南麓的漆坊村,是清朝翰林院编修陈光亨故里;西麓大畈村,为明朝中叶的太仆寺正卿刘守绪出生地;北麓大坡村,为明朝中叶的太仆寺正卿刘守绪出生地;北麓大坡村,仅清代的嘉庆至光绪100多年间,任翰林、知府、知县之职和考中进士、举人的多达40余人。小小村落,“太府第”、“太史第”、“广文第”相继造起。刘珂一家,公孙四代五进士,一时冠盖如云,家声显赫,传为佳话。刘方回,官兵部武库司郎中,诗文亦佳,与邑人河南左参政吴国伦结为挚友,诗文唱和多达二十余首。刘凤玉官至知府后乞休返里,捐巨款修建了上泾、枫林、大坡、黄冈、小坡等五座石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