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才子唐寅《元宵》诗描绘闹花灯热闹情形云:“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阳新城乡赏灯活动非常热闹,街头巷尾红灯高挂,人们竞猜灯谜,燃放烟火。闹花灯时人们载歌载舞,间有舞龙、舞狮、划旱龙船、踩高跷、打花鼓、扭秧歌等表演活动,高潮迭起。
灯歌是指闹花灯时人们唱的歌。从歌唱内容分,有祝福歌、风俗歌、风情歌、教化歌四种,以歌唱风情为最多。灯歌题材范围广泛,有生活题材,也有历史题材。灯歌节奏平稳,曲调优美动听而又热烈欢快,其旋律吸收了采茶戏曲中的音乐和流行于江南的小调元素,有些歌的曲式结构比较庞大,歌词有七字句、十字句、五字句、长短句等格式,每句加衬词,多以五更、四季、月令、数字等来铺陈歌词。如《种瓜调》:“正月是新年(哪咦哟喂),瓜籽才进园(哪嗬喂)。”《十把扇子》:“一把扇子(嘛连连儿)二面花(嘛溜溜儿),情哥想我(嘛哎嗨哟)我想他(呀干哥哥)。”灯歌衬词诙谐幽默,极具参与、挑逗之能事,极为精彩。从表演形式分,阳新灯歌主要有花灯、扇子花、车灯、划旱龙船、板凳龙、打莲湘、九连环、抛彩球、兰玉莲、补背褡、游春等,演唱时击乐器伴奏,有多种人物和道具出现其中,歌、乐、舞、具四位一体,不能分割。击打乐器以鼓、钹、锣、镲为主,早期还有唢呐和竹笛。
花灯是指民间歌舞形式的宫灯与故事灯组成一个艺术整体,道具分有鲤鱼灯、五谷灯、花宫灯、人物故事灯,多与高跷、车灯、狮子灯相结合,并作为一个表演环节,伴唱捧场。
扇子花演唱时手执花扇,歌曲四句体,为起、承、转、合形式,音乐抒情婉转,分节而歌。
车灯为一旦、一丑与数个花灯手在锣鼓伴奏下边唱边围场作戏。
划旱龙船又称划乾龙船,是指在地上划船娱乐,十六名黄头巾、黄绸布、红裹脚的“水手”扮成“双八仙”模样,人执船桨一支,肩系红丝带与船帮连结,以便旱地行船。前舱一个童子击鼓跳跃,中舱一位少女击抛马锣,后舱一名老者扮艄公把舵击铜鼓。所到之处都有吹打乐班助阵,大家齐声唱:“哥妹哎好唱祝英台哟,梅花哎园中开芬芳哟,划划划划划划划!”
板凳龙与狮子灯同场竞技表演,以舞蹈为主,即兴编唱。
打莲湘用长约1米5的青竹竿穿上铜钱互击,发出金属与竹节击打声音,边歌边舞道:“正月里呀是元宵,香纸那个爆竹多热闹,哎哟我的冤家哥,龙灯又来了哎嗨哟。”
九连环是一生一旦相对踏节而歌,生摇环成节伴舞,旦手执花扇呼应成趣,旦唱:“情哥哥呀相送奴家九连环,十指尖尖呀解不开,忙把呀那刀来割也割不断。情意长呀,奴家思想我情郎呀,推开格子朝外望呀,不见情郎奴家好心伤。”所唱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
抛彩球是由一花旦握杆抛球,饰演观音,是舞蹈核心人物,另一丑角则扮演吕洞宾,嬉笑风流,余一小生男娃手执花扇,踏踢起舞,与吕洞宾争风吃醋,抢踢彩球索爱,达到羞辱吕洞宾效果。另外有几名花灯少女角色伴舞,逢场助兴。(汪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