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阳新县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
索引号 | 000014349/2011-00363 | 发布日期 | 2011-09-06 | 发布机构 | |
文号 | 文件分类 | 所属机构 | 阳新县人民政府 |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加速恢复的关键之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和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的主要工作目标,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也为全县“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10年阳新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3亿元,同比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40.3亿元,同比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44.1亿元,同比增长9.8%;人均GDP达到13468元,同比增长15.8%(剔除价格因素)。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25.8∶32.9∶41.3调整为“十一五”末的23.7∶36.4∶39.9。“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比“九五”时期快了1.8个百分点,其中三次产业年均分别增长5.2%、15.8%和11.1%。
物价水平总体基本平稳。2010年,阳新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1.2,比上年高0.7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8,居民消费的八大类别“四涨四跌”,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和居住等四类价格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涨4.4%、3.2%、1.4%和2.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衣着、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等四类价格指数分别下跌1.9%、2.1%、1.2%和2.9%。
表1: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单位:%
指 标 | 2010年 | 2009年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1.2 | 100.5 |
食品 | 104.4 | 99.8 |
其中:粮食 | 104.1 | 108.3 |
肉禽及其制品 | 106.0 | 99.4 |
油脂 | 110.9 | 95.0 |
蛋 | 102.4 | 97.4 |
菜 | 116.2 | 97.9 |
水产品 | 93.7 | 99.1 |
烟酒及用品 | 103.2 | 102.3 |
衣着 | 97.9 | 103.9 |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 98.1 | 102.8 |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 101.4 | 102.2 |
交通和通信 | 98.8 | 99.0 |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 97.1 | 98.5 |
居住 | 102.4 | 100.7 |
年末从业人员58.3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7.12万人。通过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就业再就业取得进展,2010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785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0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4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家调控政策的双重影响,原铝冶炼支柱产业停产关闭,医药化工等新上企业未达到预期生产规模和效益。大部分工业企业产能低,产品技术含量低,盈利空间小。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经济结构有待重组界定,保持经济增长的压力明显加大;农民转移就业趋势加剧,新农村建设步伐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
农业发展步伐稳健。今年以来,全县农业生产保持了较好发展态势,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1%。其中,种植业增加值9.36亿元,林业增加值1.02亿元,牧业增加值4.17亿元,渔业增加值8.66亿元。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2.8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04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 2.89千公顷,增加0.38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28.34千公顷,增加0.47千公顷。麻类种植面积3.77千公顷,减少0.75千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6.08千公顷,减少1.02千公顷。
全年粮食、生猪、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比上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表2: 2010年全县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 标 | 单位 | 2010年 | 比上年(%) |
粮食总产量 | 万吨 | 34.17 | 2.2 |
棉花 | 吨 | 3555 | 6.1 |
油料 | 万吨 | 4.13 | 4.8 |
麻类 | 万吨 | 4976 | -20.1 |
蔬菜(不含果用瓜) | 万吨 | 25.19 | -19.0 |
生猪出栏 | 万头 | 43.61 | 6.1 |
猪肉产量 | 万吨 | 3.21 | 5.6 |
牛肉产量 | 吨 | 1404 | 10.2 |
羊肉产量 | 吨 | 537 | 18.3 |
禽蛋产量 | 吨 | 8268 | 17.0 |
水产品产量 | 万吨 | 9.46 | 22.2 |
全年常用耕地面积51.97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8.42千公顷,化肥使用量(折纯量)2.43万吨,比上年增长11.3%。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5.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3%。全年农村用电量10.8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然保持增长。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78.91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5.05亿元,同比增长64.2%,重工业完成产值73.86亿元,同比增长3.7%;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73.86亿元,同比下降3.3%,内资企业完成产值76.49亿元,同比增长3.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878万元,同比增长50.6%,外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33亿元,同比增长328.9%。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实际增长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全县共有13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增加9家。其中,内资企业135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家,外商投资企业2家;中型企业11家,小型企业127家。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累计生产原铝3.95万吨,同比增长69.2%;发电量15644万千瓦小时,同比增长75.5%。部分产品产量有所回落,铜矿1.49万吨,同比下降19.4%;原煤67.4万吨,同比下降26.5%,水泥343.9万吨,同比下降4.5%。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依然没有走出全球金融危机阴影,加之国家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大,我县偏重、偏高的工业结构虽然有所改观,但勿庸置疑,全县工业严受重创,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遽降22.2个百分点。
表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指 标 | 2010年 | 比上年增减百分点 |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 168.49 | -22.2 |
总资产贡献率 | 10.29 | -1.2 |
资本保值增值率 | 99.1 | -16.9 |
资产负债率 | 57.8 | 2.3 |
流动资产周转率 | 3.08 | -0.3 |
成本费用利润率 | 3.85 | 0.8 |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 109342 | -20.8 |
产品销售率 | 94.99 | -0.9 |
建筑业发展步伐加快,建筑业生产平稳增长。2010年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4家,全年完成建筑业产值7.03亿元,比上年增长8.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4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0.2%,23.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县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56亿元,同比增长33.9%;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78.10亿元,同比增长35.0%。农村投资12.76亿元,同比增长36.6%。工业投资增长继续领跑全县,全县工业完成投资39.12亿元,同比增长44.9%。
全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投资2.23亿元,比上年下降18.3%。商品房屋销售额3.48亿元,比上年增长50.0%,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0.6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1.6%,空置面积0.8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7%。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45亿元,同比增长22.1%。分地区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5.88亿元,同比增长28.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22.56亿元,同比增长12.9%。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10.79亿元,同比增长15.1%;零售业零售额35.52亿元,同比增长25.9%;住宿业零售额1054万元,同比下降2.0%;餐饮业零售额12.02亿元,同比增长18.3%。
限额以上企业贸易增长进一步加快。全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7.8亿元,同比增长81.8%,增速比上年上升50个百分点,占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5.2%。全县限上贸易企业零售额增幅呈逐月走高之势,销售形势进一步趋旺。
全年外贸出口总额1502万美元,同比增长98.2%。利用外资稳步增加。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916万美元,同比增长15.1%。全年招商引资25.1亿元,同比增长25.3%。
六、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结构性调整力度加大。道路运输:全县年末营运机动车3866辆。其中,客车416辆,货车3042辆。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60000万人公里,货运量25151万吨公里。城市公共客运:出租车269辆,城区公共汽车149辆,共完成客运量1269万人次。水路运输:全县年末营运船舶268艘,其中客(渡)船161艘2868客位,货船107艘21480总吨位。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9703万元,同比增长3.2%。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810万元,同比下降12.9%;电信业务总量6893万元,同比增长1.2%。年末全县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3.8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4.7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81万户。
2010年全县累计接待中外游客44.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0%,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0%。2010年,我县旅游业喜讯频传:龙港镇革命根据地旧址群和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已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二批名录》初选名单;龙港镇阳辛村成为全省首批旅游名村;阳新国贸大酒店被评定成为我县首个三星级旅游饭店。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2010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7.21亿元,同比增长3.0%。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05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30亿元,同比增长6.0%;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比为56.7%,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为6.5%。全年财政支出2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增幅比上年下降31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大幅增长。2010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7.57亿元,比年初增长25.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83亿元,比年初增长27.4%。各项贷款余额27.24亿元,比年初增长37.0%。金融存贷失衡。12月底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之差60.33亿元,比年初扩大10.4亿元。投资率不高,金融机构在推动消费方面除了在房贷方面表现较好以外,其它方面表现不够理想。全县金融机构实现盈利932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盈355万元,增长4.0%。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78万元。其中,寿险业发展较快,其保费收入占总累计保费收入的74.5%。全年赔款支出2272万元,比上年增加151万元,赔付率为16.8%。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0年各级各类教育不断发展。全县各类学校总数402个,在校学生总数22.34万人,其中普通中学51个,在校学生9.06万人,职业高中3个,在校学生0.34万人,普通小学347个,在校学生12.9万人。幼儿园111个,在园幼儿1.63万人。专任教师总数7700人。
全县共组织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22项,争取上级科技三项经费扶持850万元,是历史最好年份。其中,申报国家级项目4项,立项4个,远东麻业申报的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质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华苎4号中试与示范”获得科技部资助50万元;申报省级项目4项,立项3个,获得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投资保障项目资助100万元;申报市级项目14项,立项8个,争取科技扶持经费101万元。2010年全县专利申请量达到185项,其中发明专利35项。全县有8家企业建立了专利管理站,确定了专利管理专兼职人员13名。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年新建农家书屋70家。成功举办了建国六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22个镇区开展了“阳新民俗文化展示”活动。四个地方特色节目赴黄石市参加“全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黄石地区文艺展演。采茶剧团全年共演出236场,其中送戏下乡共演出180场,广场演出26场,服务政治性演出30余场,受益观众近40万人次。《绣出幸福吉祥来》在央视戏曲春晚播出后得到了外界人士的喜爱和好评。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县拥有卫生机构419个(包括私营、个体),其中医院9个,卫生院16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2057张,卫生技术人员292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905人,注册护士843人。
体育活动精彩纷呈。精心策划了“全民健身日”活动;相继参加了黄石市老年人乒乓球、门球、象棋、体育舞蹈等比赛;组织县乡镇学校参加了黄石市青少年足球联赛;组织浮屠镇上林村参加了湖北省第二届龙舟大赛,并取得了农民组第四名的佳绩;全力推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77个,发放体育器材88台(套)。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102.32万人(公安部门数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待国家反馈后公布),比上年末增加1.18万人,增长11.7‰。其中,城镇人口为23.42万人,乡村人口为78.9万人。常住人口82.2万人。2010年全县出生人口14870人,出生率为14.61‰。死亡人口4439人,死亡率为4.4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9‰。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28元,人均消费支出8458元,同比分别增长10.5%,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59元,人均消费支出3276元,同比分别增长10.7%,9.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5.5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8.2平方米。
表4: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构成
单位:元/人
指 标 | 2010年 | 2009年 | 同比±% |
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 11028 | 9983 | 10.5 |
1、工资性收入 | 8428 | 8140 | 3.5 |
2、经营性收入 | 1356 | 1074 | 26.2 |
3、财产性收入 | 131 | 122 | 7.0 |
4、转移性收入 | 1324 | 837 | 58.2 |
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 4420 | 3993 | 10.7 |
1、工资性收入 | 2632 | 2228 | 18.1 |
2、经营性收入 | 1416 | 1398 | 1.3 |
3、财产性收入 | 19 | 5 | 303.4 |
4、转移性收入 | 354 | 362 | -2.2 |
全县社会保险净增参保人数18619人,其中:养老保险4290人,失业保险2841人,医疗保险2615人,工伤保险5176人,生育保险1554人。接续养老保险关系1801人。征缴社会保险费21481万元,其中:征缴养老保险费17199万元,征缴失业保险费342万元,征缴医疗保险费3628万元,征缴工伤保险费257万元,征缴生育保险费55万元。
十一、环境与安全生产
2010年,兴国城区环境空气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329天,优良率为90%。二氧化硫0.043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0.17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0.025毫克/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级别均值为Ⅱ级,空气质量描述为良,对健康影响为可正常活动。
全县2010年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98起,死亡17人,受伤12人,直接经济损失338.8万元,同比分别下降55.6%,上升30.8%;下降82.4%,上升90.2%。其中,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7起,死亡6人,无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97.7万元;道路交通发生安全事故14起,死亡11人,受伤12人,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消防火灾发生事故77起,无伤亡,直接经济损失38.7万元。全县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范围内,并且杜绝了较大以上事故的发生。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2006-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工业增加值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修订。
4、规模以上工业是指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贸易业限额以上单位是指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单位。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