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烈士,镇镇有陵园,这是阳新这片红色热土最鲜明的印记。1938年,日军铁蹄踏入阳新,20多万当地军民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防线。在长达七年的抗战烽火中,无数英雄故事在此凝结成不朽的丰碑。
这段时间,阳新迎来不少革命先辈的后代。杨小村、杨小杨兄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的父亲杨应彬,曾是战地服务队中共特别支部的一员,他积极发动当地群众,团结一心共同抗日。那时,附近的村民们积极地把船只捐出来,积极支持第八集团军在阳新渡口这个位置搭建了一个大型浮桥。
1938年夏,阳新富河流域阻击战打响,中国军队第九战区第二兵团在富池、半壁山等地浴血奋战,阻击日军。阳新百姓倾其所有,送粮送水,支持前线。日军出动了飞机舰艇,在残酷的火力压迫下,整个富河流域阻击战坚持了一个多月。
抗战时期,阳新22701人惨遭日军杀害。位于伏虎山的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英烈的故事让人泪目。
“何愚是湖北咸宁人。凶残的日军当时将他绑在树上用刀割他的肉,每割一下便问一声投降不。他坚定地回答,头可断血可流,死也不当亡国奴。最后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0岁。”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讲解员高睿介绍道。
在这面抗日英烈的介绍墙上,有一张特别的照片,是一张彩色的烈士照。这是由阳新当地相关部门通过收集烈士的文字记载、遗物、画像,运用基因科技和AI技术复原而成的。自此以后,英雄的身影有了具体的模样。
2023年以来,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已陆续为378位烈士“画像”。前不久,著名抗日英烈金道松的照片被复原,金道松的孙子孙女专程赶来瞻仰。
“他看了之后很激动,反复说着太像了。”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拥军优抚和褒扬纪念股股长石磊说道,“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开展为烈士画像这项有意义的工作。让更多的烈士家属有精神依托,更加广泛地传播烈士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明珊 秦晨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